![]() |
EN |
![]() |
![]() |
|
“沈陽制造”為“新基建”增添新動能
來源:沈陽日報瀏覽:10574次時間:2020年4月3日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葉青 2020年4月2日 千里之外的安徽淮北,國家示范項目平山電廠二期工程按下“復工鍵”。 在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該項目燃煤發電機組的全部管道配套設備已完成生產,開始交付發貨。 就在上周六(3月28日),裝載著紅色巨型管道的超長掛車依次駛出沈陽東管電力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奔向平山電廠的建設現場。而這家民企,也在世界最高水準的燃煤機組上,打下“沈陽制造”的印記。 來自“世界第一”的挑戰 平山電廠二期工程從開始建設,就因創造了多個“首次”備受矚目。其應用世界首臺1350兆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是全球單機裝機容量最大的燃煤發電機組,也是首次在全世界將二次再熱技術應用到了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級的燃煤發電機組。 把這么多的首次“翻譯”過來就是,其代表著世界最高水準的火電技術和更加清潔高效的能源輸出。據測算,該項目投入運行之后,每年能節約52萬噸標準煤,折合人民幣約3200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4萬噸,堪稱世界最“燃”火電機組。 最牛機組,必然要求最牛配套。“平山項目對我們制造單位的生產水平提出了突破性要求。”副總經理孫洪宇耐心地給記者進行了一番科普,1350兆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釋放出的蒸汽溫度高達630℃,主蒸汽壓強高達325個大氣壓,如同身處3250米深的海底。這對承載和輸送蒸汽所用管道提出的技術參數,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戰“疫”中持續闖過技術關 平山項目采用的大口徑厚壁彎管,壁厚達到了140毫米,以往最厚的大概110毫米。這種鋼材料又非常特殊,把這么厚的直管變成彎管,國內還沒有先例。在省市區三級政府的產業引導資金支持下,沈陽東管首創超厚壁彎管制造工藝,自主研發了國內最大最先進的彎管機,實現了這項重要的技術突破。 另一個難點接踵而至——焊接。為了降低蒸汽阻力,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管道采用厚壁斜三通組合件,需要三側接管,結構更加復雜。這不僅是對沈陽東管這家企業的挑戰,也對我國現有管道焊接技術能力的挑戰。技術團隊全力攻關、反復試驗,確定了窄間隙焊接工藝和智能化控制,又闖過了技術關卡。 在疫情期間,沈陽東管克服多重困難,在給工人做好各類防護的同時,盡早恢復生產、加班加點,終于確保了訂單按期完成。同時,也實現了管道承載壓力最高、承受蒸汽溫度最高、內壁直徑最大等多項“之最”。 “新基建”帶來行業重大利好 技術闖關,對沈陽東管來說,早已成為企業“基因”。在核電領域,沈陽東管推動了“十一五”期間我國核電用鋼材料的國產化,為國家節省大量外匯;在火電領域,沈陽東管填補多項國內空白,在代表當今火電技術最高水平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發電管道系統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超過30%,穩居行業領先位置。 孫洪宇介紹,除了平山項目,目前公司還手握印度、巴基斯坦、阿聯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海外訂單,田灣核電站以及化工類容器等國內訂單。 受國家提出發展“新基建”帶動,特高壓輸電工程作為其中的重頭戲,正在如火如荼地啟動建設。“這對我們來講,是行業重大利好。我們有信心克服疫情影響,在新基建領域持續發力、更快發展!”孫洪宇說。
|
![]() |